东周分两段,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和战国。这一划分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迁。
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标志着东周时代的开始。东周的前半期被称为春秋时期,时间上大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得名于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主要特点是各诸侯国之间虽然战争频发,但总体上还是以维护周王室权威为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东周的后半期则称为战国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更为激烈,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削弱,最终消失。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齐国的管仲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等,这些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最终,在经过一系列激烈的兼并战争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和秦朝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人的学说,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