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豆子
小时候,每当秋风起时,村子里总会飘来一阵阵炒豆子的香味。那是乡亲们忙碌一年后难得的闲暇时光,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美味。
奶奶总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午后,搬出一口大铁锅,将干瘪的黄豆洗净晾干。她用粗糙但温暖的手掌抓起一把黄豆,轻轻撒进锅里。“噼里啪啦”,随着火苗舔舐锅底,黄豆开始“跳舞”。奶奶不慌不忙地用铲子翻动着,那动作像是在演奏一首悠扬的乐曲。我蹲在一旁看得入迷,忍不住问:“奶奶,为什么豆子会蹦得这么高?”奶奶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因为它们心里高兴啊!”一句话逗笑了我们祖孙俩。
随着时间推移,豆子的颜色逐渐由浅变深,空气中弥漫开一股焦香。奶奶告诉我,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太急了会糊,太慢了又不够脆。而这份耐心与细致,正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智慧。当最后一颗豆子停止“跳跃”时,奶奶关掉炉火,将热腾腾的黄豆倒进簸箕摊凉。这时,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一颗尝鲜,却被奶奶拍打了一下手背,“小心烫!”尽管如此,我还是趁她转身之际偷偷塞了一颗进口中,酥脆可口,满嘴留香。
后来长大了,离开家乡,再也没能吃到那样正宗的炒豆子。但每当我闻到类似的香味,总会想起奶奶慈祥的笑容和那一锅热气腾腾的黄豆。炒豆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亲情与记忆,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家的味道永远都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