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他出生于福建尤溪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朱熹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学经典,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整合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理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气论”与“心性论”,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关系,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存养省察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还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教育家,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重视实践与思考相结合;他编撰《四书章句集注》,系统阐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后世学子必读之书。此外,他还主持修缮白鹿洞书院,倡导尊师重道、勤勉求学的优良学风。
朱熹晚年因坚持正直立场而屡遭排挤,但他始终坚守信念,直至去世。他的思想既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精神追求,又融入了时代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去世后被追封为“信国公”,其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