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西施故事是假的吗,2024年西施的故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西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临浦苎萝山村。
2、同范蠡同卒于陶(定陶)。
3、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
4、天生丽质。
5、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6、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7、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8、吴灭后西施就失西施图片欣赏(20张)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9、又闻“据说范蠡一是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10、”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
11、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12、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13、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14、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15、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
16、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
17、”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
18、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19、 郭羡妮饰演的西施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
20、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
21、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22、 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23、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24、 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
25、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西施图片欣赏(20张)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26、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27、《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28、 “沉海说”的理由是: 《墨子?亲士》篇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 裂,其事也。
29、”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
30、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31、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32、”《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33、”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34、”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35、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
36、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37、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38、 2、隐居说 这 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
39、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40、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41、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42、 “隐居说”的理由是: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
43、吴王大悦。
44、”,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45、”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
46、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47、”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48、”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49、”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50、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51、”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在记载西施的结局上却也迥异,这是西施结局出现不同版本的开端。
52、至于以后历代古诗词中出现西施结局的不同说法,均是以此为依据的以讹传讹。
53、笔者认为,确定“沉海说”与“隐居说”哪个更有道理,必须查阅更早些的作品,同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个概念:一是对《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对“鸱夷”的理解。
54、 一是对“西施”的理解。
55、“沉海说”认为,比《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写着“西施之沉”。
56、从墨子的所处年代来看,他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
57、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
58、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59、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 浣纱图 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西施虚实考》)。
60、《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
61、孟贲之杀,其勇也。
62、西施之沈,其美也。
63、吴起之裂,其事也。
64、”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
65、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66、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
67、“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
68、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
69、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
70、”所以鸱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
71、“沉海说”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
72、并继续引证《吴越春秋?夫差内传》里面的记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
73、”这段话中的“鸱夷”是伍子胥的代称,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之器里投江。
74、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献给吴王的,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随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随范蠡泛舟五湖。
75、但笔者依然以为,《吴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记并不是历史的真实。
76、以此为据并不可信。
77、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鸱夷”,杜牧认为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因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78、笔者以为,以“鸱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为范蠡隐居,图的是隐姓埋名,不让越王追杀,他不可能取一个与西施之死、与伍子胥之死联系在一起的“鸱夷”这样醒目的名字。
79、 3、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80、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81、 4、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
82、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83、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84、”。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