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古代名称考略》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东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追溯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河津市被称为“龙门”。
据《水经注》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过,两岸不通车马。”此处的“龙门”即指现今的河津市。而这一名称的由来,则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相传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在此地开凿龙门山,使黄河得以顺利通过,因此得名。
到了汉代,河津被称为皮氏县,隶属于河东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皮氏县,故耿国也,有铁官,属河东郡。”可见,皮氏县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较为繁荣的地方,拥有自己的冶铁工业。
唐代,因避讳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名字,将皮氏县改为龙门县,隶属河中府。此时的龙门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
宋代以后,龙门县改称为河津县,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津县,设立河津市,成为县级市。
从龙门到皮氏,再到龙门、河津,河津市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无论名称如何改变,它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重要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