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然无存”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原本存在的事物完全消失或被破坏,不留任何痕迹。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荡”意为摇动、动摇;“然”在这里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无”表示没有;“存”则指存在。整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完全地没有了存在”,即原本存在的东西已经彻底消失。
【出处】
“荡然无存”的典故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时期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卷四十六·邓禹传》中,原文为“所过城邑,莫不震慑,百姓望风而靡,荡然无存。” 这里的意思是指邓禹率领军队经过的地方,城池和民众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使得原有的秩序和安宁状态完全消失了。
【释义】
该成语主要表达的是事物被彻底破坏或消失的状态,强调了其完整性和不可恢复性。在现代汉语中,“荡然无存”常用于描述历史遗迹、建筑物、记忆或情感等因各种原因而消失不见的情况。
例如:
- 经过那场大火之后,老宅子里的一切都荡然无存。
- 战争过后,这片土地上曾经繁荣的市镇已变得荡然无存。
- 时间可以将一切美好回忆逐渐磨灭,直至那些珍贵的记忆荡然无存。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荡然无存”不仅描绘了物质上的损失,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消逝,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