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分析。修昔底德认为,雅典的崛起和斯巴达的恐惧是导致两国之间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这个理论后来被美国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1世纪初重新提出,并广泛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特别是用来描述新兴大国与现有大国之间的冲突风险。
简单来说,“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一个新兴大国挑战现存大国时,双方由于安全担忧加剧而陷入紧张对抗甚至战争的可能性。这一概念强调了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压力,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避免冲突,实现和平共处。
近年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讨论中美关系时常用的一个比喻,用以提醒两个国家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要警惕由此带来的潜在危险,寻找合作机会,共同维护全球稳定与发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需要双方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通过对话、协商和建立互信机制来化解分歧,促进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