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望神州”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句词确实带有设问的意味,但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情感强烈的抒情表达方式。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中原大地被金国占领,他心系故土,却无力收复失地。在这首词中,“何处望神州”表达了他对故国山河的深深思念和无奈之情。面对破碎的山河,他不禁发问:“从哪里才能眺望到曾经属于我们的神州大地?”这种设问并非寻求答案,而是通过反问强化了内心的悲痛与愤慨。他渴望恢复中原,却只能在登高远眺时徒增感慨。这句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整首词通过回顾历史、描写现实以及展望未来,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兴亡和个人抱负未能实现的复杂情感。“何处望神州”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