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推敲的故事

来源:网易  编辑:巩凝叶百科知识2025-04-12 08:01:13

推敲的故事

唐朝时期,有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名叫贾岛。他性格孤僻,却对诗歌有着极高的追求,常常为了一个字或一句话反复斟酌,直至满意为止。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城外漫步,心中正想着一首诗的最后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反复吟诵这两句,突然陷入沉思:是用“推”好,还是用“敲”更好?他一边思索,一边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

这时,迎面走来韩愈的车队。韩愈是当时的大文学家,地位显赫。按照规矩,行人应当避让,但贾岛沉浸在诗思中,丝毫未察觉周围发生的一切。直到韩愈的随从大喊:“闪开!”贾岛才回过神来。韩愈见状,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好奇地问:“你为何如此专注?”贾岛便将作诗时遇到的困惑告诉了韩愈。

韩愈听后,沉思片刻说道:“‘敲’字更佳!因为‘敲’字能增添几分动态之美,同时与‘月下’的静谧氛围形成对比,使得意境更加生动。”贾岛听后豁然开朗,连连称谢。从此,“推敲”一词便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在创作中反复锤炼语言的经典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词语,也可能蕴含着无穷的意义。正如贾岛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唯有用心打磨,才能成就真正的佳作。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