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起义是清朝晚期中国北方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起源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因社会矛盾激化而爆发。捻军主要由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破产的地主组成,他们不满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腐败统治,逐渐聚集起来反抗。
捻军以“捻子”为组织形式,最初多为分散的小股力量,后来在首领张乐行的带领下逐渐壮大,并与太平天国建立了联系。捻军活动范围广泛,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平原地区游走作战,使清军难以有效镇压。捻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反映了农民渴望土地和减轻赋税的愿望,吸引了大量民众支持。
然而,由于内部矛盾和战略失误,捻军最终未能建立稳固根据地。1868年,清军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指挥下,利用湘军和淮军的力量,通过“围剿”和分化策略,逐步削弱了捻军实力。最后,张乐行被捕牺牲,捻军起义宣告失败。
捻军起义虽然未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结构,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推动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进程,同时也为中国近代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