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
“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是:“海上生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浩瀚的大海之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能在同一时刻欣赏到这轮明月。这种景象引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怀念,也传递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文章:明月寄相思
古人常借月亮抒发情感,尤其是在中秋佳节,那轮圆润明亮的月亮总能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是其中的经典名句。它不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面,更寄托了深沉的人文情怀。
当夜幕降临,大海的波涛轻轻拍打着岸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这一瞬间,天地间仿佛被柔和的银辉笼罩,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却也难免引发离人之感——尽管我们同看一轮明月,却可能相隔千里,无法相见。
张九龄用“天涯共此时”道出了这份无奈与牵挂。他想象着远方的情人或许也在同一时刻望着这轮明月,心中满是对彼此的思念。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即使无法见面,只要知道对方也在看着同样的月亮,就足以慰藉孤独的心灵。
在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亲友联系,但那份因距离而产生的思念依然存在。每当中秋节来临,许多人仍会仰望明月,默默祝愿远方的亲人平安健康。正如张九龄所写,“灭烛怜光满”,熄灭蜡烛后,屋内一片漆黑,唯有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让人倍感温馨;“披衣觉露滋”,披上外衣走出门外,却感受到夜露打湿衣襟的凉意,更增添了孤寂之感。
然而,即便不能将这满手的月光捧给远方的人,我们也相信,只要心怀希望,“还寝梦佳期”,总有一天能够重逢,共享团圆的美好时光。明月见证了无数离别与重聚,也提醒着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不妨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为远方的亲人送上一声问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