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英雄史诗。在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跨越了14个省份,翻越了18座大山,渡过了24条河流,行程两万五千里,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然而,在毛泽东的笔下,这些困难仿佛变得轻如鸿毛,“万水千山只等闲”,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的无畏气概和坚定信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自然景观,将巍峨的大山比作细浪,把险峻的乌蒙山看作滚动的泥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决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则记录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这两场关键战役,前者轻松愉快,后者惊心动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长征过程中的复杂多变。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了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当长征即将结束时,翻越岷山的雪山虽然寒冷刺骨,但看到革命曙光的红军战士却感到无比欣慰,预示着光明未来的到来。这首诗不仅讴歌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