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勋意思和来源是什么】“放勋”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常出现在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与古代帝王、贤人有关。本文将从字义、出处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放勋”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是古代对帝尧(即陶唐氏)的尊称之一。其中,“放”意为“开始”或“开创”,“勋”指功业、功绩,合起来可理解为“开创功业之人”。因此,“放勋”常用来赞美那些有大德、有大功的圣王或贤人。
在后世的诗词、文章中,“放勋”也常被引用,象征着仁德、智慧与治国之才。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曾用“放勋”来形容贤君的功绩。
需要注意的是,“放勋”并非一个常见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用于文言文或文学创作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含义 | “放”意为开始、开创;“勋”指功业、功绩。合起来指“开创功业之人”。 |
出处 |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是帝尧的尊称之一。 |
文化背景 | 常用于古代文献,赞美贤君、圣王,象征仁德与治国之才。 |
使用频率 | 现代汉语中不常见,多用于文言文或文学作品中。 |
代表人物 | 帝尧(陶唐氏),也被用于形容其他有德有才的贤人或帝王。 |
诗词引用 | 如唐代李商隐等诗人曾用“放勋”来赞颂贤君的功绩。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不具备日常口语意义。 |
三、结语
“放勋”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承载了古代对理想统治者的赞美与敬仰。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阅读古籍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其含义和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内涵与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