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缺什么意思】“金瓯缺”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典故,常用于形容国家或政权的分裂、不完整或有缺失的状态。它不仅具有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
“金瓯缺”字面意思是“金制的盆子有缺口”,比喻国家或政权出现裂痕或不完整。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史·梁元帝纪》:“金瓯已缺,谁执其咎?”后世多用此语表达对国家分裂、政局动荡的担忧与哀叹。
在文学作品中,“金瓯缺”常用来象征国家的危机、统一的困难或民族的创伤。如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词义 | 比喻国家或政权出现裂痕、不完整或有缺失 |
出处 | 《南史·梁元帝纪》:“金瓯已缺,谁执其咎?” |
引申意义 | 常用于表达对国家分裂、政局动荡的忧虑;也可指代历史上的割据或战乱时期 |
文化内涵 | 体现古代对国家统一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稳定的追求 |
文学应用 | 多见于诗词、历史文献,如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作品中 |
现代使用 | 现代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中仍有引用 |
三、结语
“金瓯缺”不仅是语言中的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它提醒我们,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是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