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处于极度紧张或惊恐的状态中,因为过度敏感而对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到恐惧。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玄传》,讲述了东晋时期,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将领谢石、谢玄率军抵抗。在混战之中,东晋军队因兵力悬殊,士气低落。一天夜里,谢玄的部队在淝水边驻扎,突然听到北面传来一片嘈杂的声音,以为是敌军追来,于是陷入极大的恐慌。但实际上,那只是北方军队撤退时马匹嘶鸣和士兵奔跑的声音,被风吹到南方,听者误以为是敌军来袭。后人便用“风声鹤唳”来形容人在极度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将一切细微的声音都放大为危险的信号。
这个成语常用于比喻人们在面临困境或危机时,容易产生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以至于对一些本无威胁的小事也反应过度。它告诫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理性判断,不要让恐惧占据心灵,影响正常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