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名词解释:高血压
高血压,又称为“血压升高”,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是指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以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为诊断标准。高血压是一种隐匿性较强的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长期存在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饮酒以及心理压力等不良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主要诱因。此外,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肾脏疾病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根据病因不同,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绝大多数,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例如肾实质性病变、肾动脉狭窄或嗜铬细胞瘤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仔细排查潜在病因。
高血压的管理目标在于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药物干预包括健康饮食(低盐、低脂)、规律运动及戒烟限酒;对于中重度患者,则需要通过降压药物(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等)进行长期治疗。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并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关键措施。
总之,高血压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公众认知,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以降低其带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