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重阳节又称什么

来源:网易  编辑:史苑友百科知识2025-02-15 05:02:24

《重阳节的别称及其文化内涵》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民间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这个节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重阳节的名称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据《易经》记载,九为阳数之极,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因为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归一,象征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吉祥的日子。同时,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寓意长长久久,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还有许多别称。因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此外,古时人们习惯佩戴茱萸以辟邪求福,故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而重阳节在古代还被叫做“登高节”,这源于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的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此俗源于汉代,当时人们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可以避灾,故而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俗。在一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晒秋节”,因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喜欢把收获的粮食晾晒在户外,以庆祝丰收。

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还会祈愿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重阳节的别称不仅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